媒体视角
《上海教育》2010年第20期10B: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二工大探索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立交桥

 

本刊记者 吴志科
      二工大着手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力争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形成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
      9月28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迎来建校五十周年华诞。自建校以来,二工大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全国半工半读的一面红旗”和“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130多位劳动模范,成为“劳模摇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二工大紧贴时代脉搏,重点转向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如今,二工大的发展进入了“先行先试,架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新阶段,希望运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
 

从劳模摇篮到一线工程师摇篮

      50年来,二工大紧贴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半工半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精心培育时代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校以来,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130多位劳动模范。从“怪针能手”到“刀具大王”,从“电镀专家”到“抓斗大王”,从“革新能手”到“发明家”,从“展翅的凤凰”到“飞天梦的打造者”,从“专家型工人”到“时代领跑者”……一代代劳动模范的成长,见证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历史。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日益增加,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二工大在升为本科院校之后,致力于‘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我的希望是二工大成为‘一线工程师’的摇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胡寿根说。
      如今,我国有200多万工程师,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可“一线的工程师”连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都不到,企业仍然觉得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对于这样的困境,胡寿根分析认为,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工程技术教育脱离企业实际,过分强调科学理论,忽视企业实践和工程训练;另外,高校不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养,因而培养的学生缺乏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于如何培养“一线工程师”,胡寿根归结了三个重要因素: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和学生综合素质。
      在师资力量方面,二工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新的工程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将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目前,二工大拥有专任教师达到5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1人,占专任教师41.5%,“双师型”教师占3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7%。
      在“一线工程师”的培养中,实践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和突出。二工大针对目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构建了一套模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是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学校主要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了机械、电工电子及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近年来该中心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工程环境,引进企业标准,教学内容密切与科研、工程实际相关,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
      现代企业对于“一线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二工大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从2009年开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始启动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推出工程教育试点班,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团队协作、口头表达和自学创新的能力。
 

架构立交桥,打通技术与职业教育“断头路”

      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对生产环节的“一线工程师”不仅提出了数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层次技术内涵和质量要求。面对新的教育诉求,二工大提出了“先行先试,架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新目标。
      目前,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说,现行的教育体系还未完善。胡寿根表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深造的路径相对封闭和单一,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与沟通。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二工大着手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力争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形成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目前,二工大已递交了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的建议草案,被上海市列为拟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由于教育的滞后性与教育发展所呈现的多元化与多样化,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要有前瞻性,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二工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使得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二工大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 “测控自动化”“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我们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按市场需求、职业导向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不断增设与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匹配的专业及课程,这样学生才能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胡寿根说。
 

探索CDIO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

  今年9月,来自机电工程、电子电气、计算机三个学院的200名工科新生,经过申请、面试等关口,并结合高考成绩,89人成为幸运儿,组成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0级工程教育创新试点班。与以往工程教育模式不同的是,这个班的学生在一年级不分专业,系统地学习《工程导论》,而团队项目负责制成为培养的主要方式。试点班配备学校最精良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里,教授10人,副教授20多人,光上海市教学名师就有3人。
  试点班采用了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模式(C是构思,D是设计,I是实施,O是运作),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对于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王刚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告诉记者,以前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工程师只注重运作,而CDIO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和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围绕着“一线工程师”需要掌握哪些素质,试点班的课程更新了内容和方法。针对现在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现状,试点班的教师通过设置实践项目,安排了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师刘平介绍说,当时,首届工程教育试点班学生接受了设计机器人的项目,“在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对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动作要求,有的要求机器人找东西,有的要求机器人按照规定轨迹行进,小组里的五六个成员,分别负责做实验、编程序等工作,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大家的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
      CDIO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二工大企图通过借鉴、吸收国外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使其更具学校特色,更能发挥学校优势,让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责任心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在不同层次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本科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运作和设计的能力,到了硕士阶段,我们要求学生提高全盘统筹的能力,学习内容的重点转向了构思和实施。”王刚说。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